🎉 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

历史“迷案”:汉献帝的“衣带诏”,究竟有无其事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则稍显含糊,写道:“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资治通鉴》也有类似的记载:“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后汉书》的表述最为直白,明确写到董承等人接到了汉献帝的密诏,任务是“讨曹操”。然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在记载上显得不那么确定,它们的表述只是说董承“称”或“辞”收到过“密诏”,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个诏书是由汉献帝亲自发出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史学家在写史时往往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和真实,受到当时政治气候、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史书的内容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的作品,南朝宋的统治者自认为是汉室的继承人,因此在描述曹操的行为时带有贬损之意。《后汉书》中明确写到“曹操自立为魏公、魏王”,其实是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做法的批评。而早于《后汉书》问世的《后汉纪》却有着不同的表述:“五年春正月壬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谋杀曹操,发觉,伏诛。初,承与刘备同谋,未发而备出。”(《后汉纪》卷二十九)

这两部史书对于“衣带诏”事件的描述相差甚远,进一步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扑朔迷离。笔者认为,《后汉书》作为史料的价值并不如《三国志》或《资治通鉴》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追求的严谨治史态度使得其对“衣带诏”的态度更加谨慎,摒弃了《后汉书》的说法,而采纳了更为含糊的表述,意味着他也对“衣带诏”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对于“衣带诏”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单从史料中的字句推敲,并不足以下定论。那么,是否有证据能揭示这一事件的真相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衣带诏”,如果真有其物,不可能保存至今。即便董承等人计划暴露,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或献帝,肯定会销毁这封诏书。即便它未被销毁,而被曹操掌握,这封诏书对曹操来说显然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会成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障碍。因此,曹操在处理完董承等人之后,也必定会销毁这封诏书。

那么,除了董承与曹操之外,谁还能提供更多线索呢?答案是:刘备。

刘备是这场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董承一起策划了“讨曹”行动。如果“衣带诏”确实存在,那么作为主要的反曹力量,刘备一定知道诏书的内容。令人费解的是,在所有关于刘备的历史记载中,竟没有找到一丝他提及该诏书内容的痕迹。如果刘备确实得到了献帝的“衣带诏”,那么在他日后的政治斗争中,这封诏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资本——它可以证明曹操胁迫天子、妄自专权的罪行,也可以为刘备争取民众支持。

然而,刘备在其一生中从未提起过这封“衣带诏”,这无疑让人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此外,刘备在后来的称帝过程中虽然提到曾与董承谋划除去曹操,但依然没有提到“衣带诏”。如果真有“衣带诏”,它无疑是他反曹行动的有力凭证,但刘备始终没有在关键时刻提及,这不禁让人怀疑这封诏书是否真的存在。

从客观的历史背景来看,汉献帝在建安五年时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被董卓操控的少年皇帝。面对曹操的权力日益膨胀,献帝作为一国之君,自然会对曹操的专权感到不满。而且,许多如董承、刘备等人也都心怀汉室,准备与曹操一决高下。然而,尽管如此,献帝凭借自己的力量难以直接挑战曹操的统治,如何在去除曹操之后稳定局势,是他未曾考虑过的问题。因此,献帝不太可能轻易发布“衣带诏”,让几位将军去密谋除掉曹操。

总的来说,通过分析现有的史料,笔者认为,所谓的“衣带诏”并没有实际存在。很有可能,这一事件的背后,是董承等人的自编自导。即便当时有“衣带诏”,它的存在也未必能改变局势,甚至可能引发一场更大的动乱。

——林森

参考资料:

[1]《后汉书·献帝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献帝起居注》、《后汉纪》卷二十九、《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2]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

[3]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微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

山水回音壁怎么样?性能和品质分析
365网站余额截图

山水回音壁怎么样?性能和品质分析

🎯 07-01 👁️ 316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365网站余额截图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 07-23 👁️ 6638
如何轻松查询中国联通话费余额?
365bet网址主页

如何轻松查询中国联通话费余额?

🎯 09-06 👁️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