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普鲁氍(qú)毹(shū)[脚注 1],亦名洛浦氍毹,是两幅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鲁镇的古毛毯。
事实速览 山普鲁氍毹, 材质 ...山普鲁氍毹1号氍毹材质羊毛尺寸1号氍毹:256 × 150 cm[1]2号氍毹:220 × 119 cm[1]文字于阗文年代5–7世纪发掘于2007于山普鲁乡总闸口巴什贝孜村东南的戈壁冲沟中现存于洛浦县博物馆关闭
发现
2007年,有寻找玉石的人在挖掘山普鲁古河道时发现五幅氍毹,其中两幅长方形毯不仅色泽鲜艳,其上还织绘众多人物图像。[3]201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摄影师祁小山首次公布了氍毹的照片。[4]
概述
2号氍毹
氍毹的制作年代为5至7世纪,其上所织绘的内容不同于人们通常对于阗王国文化的认知,诸如“非佛教主题的图案”,也没有古于阗人擅长的“屈铁盘丝”绘画风格。氍毹的内框纹样出现海洋民族独有之波浪形态的“波头纹”。[5]
对此,美国纽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华人学者张禾和北京大学于阗语学者段晴持不同观点。张认为氍毹的图像描绘的是印度教神祇克里须那的生平传奇,比如有“巧换婴儿”、“偷食奶油”、“命名仪式”、“林中娱乐”、“重返秣菟罗”等情节。[4]
而段则认为织入的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叙事,讲述苏美英雄吉尔伽美什到访地狱遍求诸神,最后在伊南娜女神的帮助下成功令好友恩奇杜起死复生的故事。[6]并且吉尔伽美什在寻访过程中所遇到的神灵都可一一对应至希腊神话中的诸神,[7]比如神使赫密士、冥王黑帝斯、冥后波瑟芬妮、锻造神赫菲斯托斯,还目睹爱神阿芙萝黛蒂情系战神阿瑞斯。[8]
意义
虽然以上所述并非唯一的明确结论,但氍毹的出现昭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更早脉动,显示出于阗王国和古印度,甚至古希腊之间的文化联系。[5][9]
图集
其馀三幅方形氍毹,根据张禾的观点,其上织绘的是裸童天使像(英语:Putto);[10]根据段晴的观点,则是一对于阗语名叫做ttaśa和ttara的无性别神灵。[11]
关联条目
山普拉挂毯
脚注
[脚 1]氍毹,根据教育部国语辞典的释义,意思是毛织的地毯。汉.无名氏〈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2]
参考资料Loading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