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人间何须造泥胎?世上本无神。
当宗庆后离世,公众对他的记忆尚未完全消散,释永信的金丝袈裟依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然而这两位精心打造的“神坛”却轰然崩塌。
宗庆后,这位“布鞋首富”,那双沾满泥土、质朴无华的布鞋,曾是他远离浮华、坚持简朴生活的象征,深深打动了无数人。而释永信,这位“佛门CEO”,他那件金光闪闪、威严庄重的袈裟,曾是传统文化屹立不倒的标志,吸引了众多信徒的敬仰。可谁曾料到,如今宗庆后因美国籍子女的诉讼而引发关注,虽然这些子女是否为私生子仍未证实,但也足以让他的形象遭受重创。而释永信,频频被曝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育有私生子,还涉嫌挪用寺庙资产。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物品——布鞋与袈裟,却如同照妖镜般,揭示出同一个真相:在人设背后,隐藏的是那腐朽不堪的灵魂。
布鞋和袈裟,早已不再只是他们的个人服饰。在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它们被捧为“新神仙”的象征。人们热衷追捧、热衷消费,娃哈哈所卖的已不仅仅是瓶装水,而是“民族企业家良心”的情怀;少林寺所收的,已不仅仅是香火钱,而是信徒对“佛门清净”的虔诚寄托。人们所消费的,远不仅是布鞋和袈裟本身,而是它们附着的符号,是那虚幻的精神慰藉。可是,在这场符号的狂欢中,真实的人性早已被压缩,几乎消失殆尽。
宗庆后曾给人以专注事业、家庭和谐的形象,但随着涉及其美国籍子女的诉讼案件曝光,形象顿时蒙上阴影。释永信那句“无欲则刚”的禅言,在他背离佛教戒律、与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的行为面前显得荒唐可笑。“搂着美女念着经,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情节,简直是对人设的一种讽刺。所谓的“人设”不过是一个吸金的黑洞,吞噬着人性的复杂与欲望,最终只剩下一个金光闪闪的空壳,供世人顶礼膜拜。这个空壳越是耀眼,暗藏的肮脏便越加深邃,直至真相如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将这层薄纱撕裂。
那么,为什么这些精心编织的人设会如此迅速崩塌?根本的原因,是那精致包装的“神仙”形象与人性中的贪婪、虚伪发生了无法调和的冲突,最终崩碎。宗庆后涉及的遗产争议、美国籍子女的诉讼,释永信的私生子曝光,瞬间揭开了布鞋代表的“节俭”和袈裟象征的“庄严”背后脆弱的面纱。当那层美好的滤镜破碎的瞬间,所有的虚伪和道德神话都无处遁形。
在人性与符号的博弈中,过度追逐外在符号的时代,大家已习惯通过符号来衡量价值、寻求认同。娃哈哈遭遇“野性消费”,其根本是消费者对“布鞋神话”的追捧;香客捐献的功德,不再是纯粹的信仰,而是对“袈裟”所寓意的神圣的消费。然而,符号终究是虚假的。当这些附着在符号上的“神性”被揭穿,失落与信任危机便如海啸般汹涌而至,曾经的追捧者和信徒都未能逃脱。
展开全文
泡沫破裂后,人们必须清醒过来。那么,未来的路在哪里?只有一条:回归最真实、最实在的事物。评判企业家,我们不该被华丽的外衣迷惑,只需看其产品是否有质量、商业行为是否规范。即便是一瓶水,只要满足解渴的需求,就是本分,不能奢望它能肩负拯救国家的重任。看待宗教人物,应关注他们能否带来真正的内心平静与向善,而非庙宇是否金碧辉煌。当开光变成商品交易,禅修沦为度假套餐时,信仰的核心早已被掏空。
没有良心、没有信仰,宗庆后和释永信的陨落,无疑为这个时代泼了一盆冷水。它以冷酷的现实警示我们:不论布鞋还是袈裟,一旦成为神仙般的符号,就会变成束缚人性的枷锁。当袈裟下的丑事被法律曝光,布鞋的争议浮出水面,这场崩塌本身或许是一件好事——它迫使我们去掉虚假的符号滤镜,用平常心去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身边的人。
少林寺那千年未变的钟声,在2025年7月27日的晚上被警笛声打断,佛门圣地也因管理者的腐败而蒙上了阴影。同一天,娃哈哈的流水线曾因“野性消费”而沸腾,如今也逐渐冷清,创始人的争议成了无法抹去的沉重包袱。
布鞋与袈裟,归根结底不过是他们为世人上演的一场戏剧。两位“神坛人物”的崩塌,远非偶然失足,而是权力与资本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擅长造神,又轻易摧毁神明的时代,我们所缺乏的,未必是更多完美无瑕的“泥菩萨”,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清醒认知。只有当布鞋和袈裟不再作为遮羞布,当权力与资本被真正约束在制度的框架内,我们才能窥见人的真实面貌——它或许不完美,但至少值得信赖。正是这种真实,蕴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抚慰人心的力量。
正如古话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要避免再度上演“两面人”的悲剧,必须依靠牢固的制度将权力管控住。布鞋与袈裟的假面舞会,终会落幕。当浮华褪去,剩下的真实,才能承载起真正的价值。
与其在虚幻的符号中寻求慰藉,不如回归产品本身,回归内心的真实——这才是对人性的最大尊重。
☆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